【宝特校·如虹特教】第二期
教学设计

开栏语

用心启迪,关注学生成长。

爱心化育,鼓励学生自强。

因材施教,续接天使翅膀。

求索不息,绽放教育华光。


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特殊教育质量,提高特殊教育工作实效的关键。“如虹特教”专栏的开办,是从推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康复质量的角度,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搭建研讨、学习、分享的平台,倡导教师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常态化的研究、实践和反思性学习,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更好地为特殊少年儿童提供优质、适宜的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设计者简介:郭阳,中共党员,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物理学专业,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听障、视障科学教学工作。辅导学生制作的创新作品在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同时被评为省、市级优秀辅导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育叙事等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

科学

年 级

视障三年级

设计教师

郭 阳

把盐放到水里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教材分析

《把盐放进水里》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最后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物质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2.2“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实验,发现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和课程目标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体的物体分离开来。”本课内容首先通过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这一活动,回顾一年级下册学过的溶解现象,然后设计了三组实验:活动一,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让学生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并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活动二,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活动三,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溶解物。让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11人,其中杨李明、杨鑫磊、何佳璇视力情况较好,学习态度认真,可以完全按照老师指令完成课堂活动,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为A类学生。陈佳乐、赵婉茹、范诗昱可以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课堂任务,认知方面有一定的障碍,对一些封闭式提问可以做出回应,为B类学生。王大有、王梦垚、白蕊芯、何洁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欠缺,在老师辅助下能完成简单的课堂活动,为C类学生。李海清无学习基础,课堂注意力维持时间短,需要老师不断提醒,为D类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类学生知道常见的固体中哪些在水中可以溶解,哪些是不能溶解的,理解温度、搅拌、弄碎对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

B类学生知道有些固体在水中可以溶解,有些是不能溶解的,知道温度、搅拌、弄碎可以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

C类学生能基本参与学习,对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初步的认识。

D类学生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

过程与方法目标:

A类学生通过触摸、观察,能描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参与设计“怎样加快盐溶解”的实验,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B类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和A类学生的帮助下,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承担一定的实验任务。

C类学生能够亲历探究活动,并能在部分环节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其中。

D类学生能在陪读家长引导下,进行个别简单问题的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类学生能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B类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C类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活动与找到个人价值的乐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D类学生能控制自我情绪,集中注意力。

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亲身实践。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来听一听,看一看:

(播放音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信服呢?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我们把像盐这样的固体,在水中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把像沙子这样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固体,在水中看得见的现象叫做不溶解。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把盐放到水里,来探究一下盐在水里的溶解现象。(板书课题)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思考:怎样可以加快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辅助盲生取盐),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四、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老师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屏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微微相信即可,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每人奖励一颗奶片。

(二)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小结:看来,弄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学生认真倾听音频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

(借助实物投影)生上台演示。

视障学生上台近观大屏幕或实物,盲生触摸感受(同时提供纸巾,供盲生擦拭)。

发现:盐隐身了,但沙子依然在水里。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小组讨论: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对比小组的记录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烧杯上都有一条横杠(方便盲生触摸),它所在的刻度线是150毫升;

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此操作指定盲生来完成,让他们也参与其中,听口令,同时放盐,感受实验的乐趣)。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报告单。

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a.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b.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c.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d.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分AB两组坐下

跟随老师验证真假。

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小组讨论小结。

一粒盐放进水中很容易溶解,而一粒沙子放入水中,它不溶解也容易看见,先猜,再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根据实验现象,说出固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概念,引入课题。

尽量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假设,不要凭空捏造。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做这个实验要控制不变的量和唯一改变的量,同时感受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学生完整地经历了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全过程,进一步感知科学的严谨性。

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本次实验的设计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进行,再次明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辨别微信中一句话的真伪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利用所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简单有趣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发现加快溶解的另一种方法。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作业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物质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奶片时,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今天的课堂学习内容我们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的学习任务:

A类作业:搜集生活中有关溶解的事例,并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真正做到应用实践。

B类作业:发现生活中有关溶解的事例,并能进行解释。

C类作业:谈谈这节课自己有哪些进步。

D类作业:在陪读家长的引导下,回忆课堂活动。

整改与反思

在上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于课堂把控能力还需不断学习和加强,多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不够连贯,还需在设计预设的时候考虑周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