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的精灵—《西府娃 秦腔梦》精彩背后的故事

她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无法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她们的生活中没有话语,却坚定地追求着舞蹈的美丽。这些舞蹈精灵们,在三位手语老师的带领下荣获由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省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七届陕西省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舞蹈类一等奖和创作奖,并被推荐参加2016年在延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演出剧照

看,孩子们在绚丽多彩的舞台上,踏着音乐、踩着节拍翩翩起舞……如果不是看到一旁的三位舞蹈老师在手起手落指挥,谁会想到这是一群听障孩子在跳舞。她们凭着对舞蹈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在无声的世界里追逐着自己的舞蹈梦。

孩子们苦练基本功

孩子们练习舞蹈动作

听障孩子们学舞蹈的艰辛超过常人的数倍,劈叉、下腰是舞蹈训练的基本动作,对专业演员不算什么,但对特教学校的孩子们说却是十分艰苦和不容易。她们接触舞蹈是在来到特教学校后,那时她们已有十来岁,骨骼已基本定型,练习劈叉时,要求双腿要压成一条直线,常常疼得呲牙咧嘴,但孩子们仍咬紧牙关,总想多坚持一分钟。排练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对舞蹈的节拍很难把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老师将音响音量调到最大,让孩子们靠在音响边上感受高音的震颤所传的“节奏感”,有时还用脚剁地板感受鼓点和节拍。正常孩子用半个月到一个多月就能排练好一段舞蹈,而听障孩子掌握一套舞蹈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老师要把整套舞蹈分解成上千个动作,然后一个一个动作地去摆、去练。老师示范完动作,还要忙着跑前跑后的给孩子们纠正动作,扶头、搬脚、抬臂,旁人无法理解,失去听觉人,怎么能做到配合节奏进行舞蹈?其实没有别的,只能靠手语老师的手势和自己的感觉去跳,就是一次次练、一遍遍记,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为了让孩子们领悟秦腔的意境,跳出戏曲的韵味和风情,蒋志瑛老师组织孩子们反复观看秦腔名段视频,并请秦腔剧团的专业演员来为孩子们手把手的指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对聋人舞蹈最好的诠释。

记得暑假排练,杨倩同学在练习翻身的时候,不小心将肘关节韧带拉伤,老师们心疼又着急,从医院回来,老师让她休息,可是,杨倩着急的对老师比划着:“我能行,不要休息,不想耽误训练”于是,杨倩缠着绷带继续训练着,孩子们顽强的精神让老师心疼、感动、佩服,每次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个个腰酸背痛,膝盖、胳膊肘上都留有大块淤青,新伤摞旧伤,但她们从不喊疼,从未想过放弃。

是舞蹈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有声的世界,也让他们体味到别样的快乐。孩子们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蜕变,破茧成蝶,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怀揣梦想、踏歌起舞。(文/韩红 图/蒋志瑛)